说到比哥鸡排,相信在厦门的小伙伴一定不会陌生。比哥是英语“big”的谐音,其创立者刘先生希望自己的鸡排能够做到分量充足,招揽更多顾客。
其实在比哥鸡排正式成立前,刘先生是在台湾经营盐酥鸡店的。他说,这种名小吃是30年前台南一对夫妇为了“讨吃”(闽南语:谋生)而制作的。现在台湾约有上万家这种小吃店,而且不约而同有着统一的经营模式:现炸现卖。实际上,盐酥鸡只是一个综合性的全称,除了油炸小块鸡肉骨外,通常一并卖炸鸡排、炸甜不辣、炸番薯条、炸四季豆等。
因觉得这种小吃价廉质优,易于发展,2008年,刘先生瞄准时机前来厦门开店。筹划前的几个月,他们坚持先做给朋友吃,以摸底当地口味,并且执著地认为要忠于台湾口味,而非为追求消费量而“本土化”。
“盐酥鸡已是一个品牌,我们做市场是要让市场逐渐接受它,而不是随波逐流改变台味。”按照这种思路运作,刘先生在材料选择上,采用同质材料本土采购,其他的如秘制调料、腌渍粉以及甘梅粉等不可替代品,一定从台湾带过来。即使是同质品也有讲究,生鲜肉品有品质认证;“甜不辣”选用台商在大陆生产的半成品,一定是深海鱼打成的肉浆;还有番薯,用的是白皮红肉的“鹦哥”地瓜,单是批发价就高于普通番薯市场价。
2008年3月,刘先生选址繁华的后江埭路口开张,取名比哥,为英语“big”(汉语:大)的谐音,希望做到分量充足,以招揽更多顾客。
方圆半公里之内均可外送,而且为保持口感,都是现炸现送,这是台湾街头“盐酥鸡”店的经营手法。刘先生把这种方法带到厦门来,店内也没有任何桌椅,惟有一张价目表,以及摆在锅前的各式炸品。
有趣的是,虽然小店面,但从窗口可看到油炸全程。炸品全部用器具呈装,不需经过双手。刘氏兄弟说,台湾人认为,食物经过越多人的手中,可能就会影响食物的新鲜度,所以发明了一种上宽下窄的器具刘先生,“至今台湾人看到这种器具,一定会觉得很亲切的。”如果不能立马拿,外送炸品的包装纸也很卫生。
“比哥”用的是台湾带过来环保纸,“不仅用紫外线杀菌,而且透气不透油,不会软化影响口感,到口依然新鲜。”“盐酥鸡”在台湾本就是平价品,在厦门亦不改本色。
刘先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将比哥鸡排开了起来。看准了苗头,抓准了时机,从一家名不经传的小店开展到如今这么多的加盟店,可以说是刘先生是真的很厉害了。如果你也想像刘先生一样的成功的话,可以再文章下方填写资料过来咨询比哥鸡排的加盟相关事宜哦!